一、专业简介
中药大健康产品数字化研发与智造微专业紧密围绕中医药这一国家战略重点领域,深度结合陕西省中药资源大省的特色优势和“生物与医药”重点支柱产业的发展需求,面向中医药大健康产品数字化研发与智造这一新兴产业的关键技术需求,致力于为中药产品的创新与优化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和前沿的创新配方。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创新精神、能够熟练应用多学科交叉知识开展药食两用大健康产品开发的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通过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需求,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发展适应力和国际胜任力,助力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办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我们的教师团队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且国际化。专职教师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硕士生导师8人,88%具有博士学位,2人具有海外学习经历。教师均毕业于国内顶尖名校,并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此外,还聘请了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带来最前沿的行业动态与实践经验。
部分团队教师
(二)办学场地
建有配套的细胞工程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成像分析室、药物分析实验室、药理学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功能实验室。拥有高压反应釜、高速冷冻离心机、气氛炉、微波反应器、超声仪、程序鼓风干燥箱、通风橱、真空干燥箱等常规实验设备,以及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分析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荧光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仪等现代分析仪器。这些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可以充分满足专业实验和实践教学需求。
|
|
|
紫外分光光度计 |
粒径电势分析仪 |
制备液相色谱仪 |
|
|
|
超高效液相色谱仪 |
气相色谱仪 |
扫描电镜 |
|
|
|
真空冷冻干燥机 |
精密仪器室(局部) |
虚拟仿真实验室(局部) |
实验平台与仪器设备(部分)
(三)合作企业
我们与合作企业长期保持紧密合作关系,双方在中药大健康产品创新研发与智能制造领域开展了多项高水平的关键技术和工程化技术研究,获批了多项省市级科研项目,签订了多项横向项目。此外,所依托的制药工程专业自设立以来连续十五余年在合作企业开展认知实习、综合实习,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现有“陕西秦岭特色生物资源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省级科研平台7个,获批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市级科技创新团队4个,建有校企联合博士工作站3个、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1个。校企双方良好的合作基础和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为本专业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
|
陕西盘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陕西香菊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
|
|
深圳诺普信作物科学股份有限公司 |
西安千禾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
合作企业(部分)
三、培养目标
本微专业旨在培养具备中药学、人工智能、大数据、先进制造等交叉学科知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将熟练掌握中药制造过程中的信息采集、处理与应用技术,精通制造执行系统和智能化设备的操作与管理,深入理解智能药学的核心原理与前沿方法,具备强大的中医药大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中药大健康产品研发、智能制造、质量控制等关键领域发挥核心作用,推动中药产业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满足中医药大健康领域数字化升级的迫切人才需求,强化学生的核心专业技术能力,有力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智能化发展。
四、选拔及录取
(一)招生及报名
(1)招生对象:面向全校二年级及以上学有余力的普通本科生。鼓励2026届毕业生积极报名,以提高就业综合竞争力。
(2)招生计划数:30人。
(3)先修条件:无。
(二)选拔流程
选拔流程采用“个人报名+学院审核+教务处备案”机制。学院根据招生简章开展招生宣传、组织报名、选拔招生,公示无异议后报教务处备案,并向学生公布最终录取名单。
(三)动态调整
本微专业实施学分制管理,根据学生学业成绩、兴趣变化及专业需求,动态调整学习方向,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四)退出机制
因学习兴趣发生转移等,学生可提出申请,经学院审核同意并报教务处备案后正式退出微专业。
五、学制学分及收费
(一)学制:1年(两个学期)。
(二)学分:本微专业必修课程共6门,学生需要获得10学分。
(三)证书:学生在主修专业毕业前修满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课程及学分后由学校颁发微专业学习证书和微专业课程成绩单。
六、开课计划
课程信息及教学安排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智能药学导论 |
16 |
1 |
第一学期 |
医药数据挖掘 |
32 |
2 |
第一学期 |
中药制造信息学 |
32 |
2 |
第一学期 |
中药智能制造技术 |
32 |
2 |
第二学期 |
中药智能化检验技术 |
32 |
2 |
第二学期 |
中药新药智能筛选与设计 |
16 |
1 |
第二学期 |
总计 |
160 |
10 |
|
开课时间:2025年9月~2026年7月。第一学期计划于2025年9月~12月进行,第二学期计划在2026年3月~7月进行。
授课安排:课堂教学一般安排在学期内的晚上或周末。
授课方式:根据课程特点采用线下、线上线下结合等多种形式。
七、课程简介
智能药学导论:本课程作为智能药学领域的入门课程,系统阐述各类智能算法的基础理论,深度剖析其在药物研发全流程中的关键作用。课程内容涵盖人工智能算法的核心基础、数据表征的关键技术、智能药物研发的前沿模式,如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虚拟筛选技术等。通过前沿热点学习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关注智能药学领域的最新动态与研究成果,培养学生在该领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为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医药数据挖掘:课程以中医药问题为导向,链接各种数据分析与挖掘方法;以中医药数据探索为导向,对数据进行有效分析与整理;以中医药等多角度挖掘分析结果展示为导向,对算法模型结果可视化。以中医药数据探索为驱动,培养学生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从海量中医药数据中发现潜在规律和知识的能力,如疾病与中药方剂的关联、中药活性成分的预测等。通过多角度展示挖掘分析结果,教会学生运用可视化工具将抽象的数据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图表,实现数据的深度洞察与有效传播,提升学生数据驱动的科研思维和实践能力。
中药制造信息学:本课程是一门将传统中药学与现代信息技术及工程相融合的交叉学科。本课程主要学习中药制造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学习利用信息技术采集从原料到中间体再到成品的全过程中的信息、并进行信号分析及数据分析,学习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通过数据分析优化中药制造过程。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采集、处理和分析中药制造过程中的各类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驱动中药制造过程的智能化优化,掌握跨学科研究方法,为中药制造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中药智能制造技术:课程紧密围绕制药行业智能化转型的战略需求,融合现代信息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数据分析技术等前沿成果,全面培养学生在中药制药生产过程中的智能化应用能力。主要包括智能制造的定义与发展趋势、制药行业的技术变革,智能化制药装备与技术(自动化生产线、智能化设备与传感器技术)、制药过程的数字化管理(MES系统、算法优化生产工艺)。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中药制药行业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技术与系统应用,为在中药制药企业从事研发、生产管理、质量控制等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助力中药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迈进。
中药智能化检验技术:本课程系统且全面地介绍当前各类先进的智能检测技术在中药检验领域的应用。内容涵盖人工智能技术在中药质量评价中的创新应用,如模式识别、深度学习算法在中药真伪鉴别、质量分级中的应用;光谱分析技术的原理与实践,包括红外光谱、质谱等技术在中药成分分析中的应用;多模态数据融合技术在中药检验中的协同应用,整合不同类型数据实现更精准的质量检测。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智能化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原理与应用模式,学会运用信息化工具进行数据管理和质量追溯,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满足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对高质量检验人才的需求,为中药质量控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中药新药智能筛选与设计:本课程聚焦于中药新药研发的前期关键环节,深度解析如何对海量中药成分进行高效筛选,精准确定潜在活性成分。系统介绍基于人工智能的药物靶点预测方法,结合药物化学、药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构建靶点预测模型,揭示中药成分与疾病靶点的潜在关联。全面阐述结合现代药物研发理念进行创新中药新药研发的流程与策略,包括药物设计的基本原则、虚拟筛选技术的应用、先导化合物的优化等。
八、招生咨询及报名方式
详情咨询生物医药与食品工程学院
李筱玲老师:13991422140
李世玺老师:18676562532